“雜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院士——
一稻濟世 萬家糧足
本報記者 杜若原 孫 超 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1年05月23日 第 04 版)
![]() |
袁隆平在查看水稻生長情況。 |
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,“雜交水稻之父”、“共和國勛章”獲得者、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病醫治無效,在湖南長沙去世,享年91歲。
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,從事雜交水稻研究50多個春秋。他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,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科學家,是享譽世界的“雜交水稻之父”。
“人就像種子,要做一粒好種子”,這是袁隆平院士生前常說的一句話。他也用一生,為這句話寫下了注腳。他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,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,被譽為“雜交水稻之父”。他沖破傳統學術觀點的束縛,于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,成功選育了世界上第一個實用高產雜交水稻品種。雜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應用,使水稻的單產和總產得以大幅度提高。20多年來,他帶領團隊開展超級雜交稻攻關,接連實現了大面積示范每公頃10.5噸、12噸、13.5噸、15噸的目標。2020年,又實現了周年畝產稻谷3000斤的攻關目標。
袁隆平院士1981年獲得國家發明特等獎,2001年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,2014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,2018年獲“改革先鋒”稱號,2019年被授予“共和國勛章”。他還相繼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“科學獎”等20余項國內國際大獎。近二十年,他帶領團隊開展超級雜交稻攻關,不斷刷新產量紀錄。直到今年年初,袁隆平院士還堅持在海南三亞南繁基地開展科研。
“禾下乘涼夢”是袁隆平一生的夢想,“發展雜交水稻,造福世界人民”是他的孜孜追求。近年來,雜交水稻在國內的年種植面積超過2.4億畝,每年在海外的種植面積達800萬公頃。